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  >  镇街人大

先锋人大:乡村振兴勿忘节日文化这块地

发布时间:2018/1/22 10:22:24 作者:亭湖人大 阅读次数:3436

乡村振兴勿忘节日文化这块地

 

 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”,并描绘出一幅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振兴图景。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、生态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,它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,涵盖了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生态、文化多个领域。

    当前,农村物质生活条件日渐富足的同时,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并未能与之同步提高。以传统节假日为例,特别是春节期间,无论是返乡农民工还是在乡里务农的农民,文化生活内容基本是“标配”:喝酒、唠嗑;打麻将、斗地主“小来来”;要不就是看看电视睡睡觉,如此而已。农村节日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,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。笔者认为,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:

1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,唤起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。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价值,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,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、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、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期望。文化宣传部门要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,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阵地,比如农村广播、电视、宣传画等,创新宣传方式,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民风民俗,加深民众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可,从而提高人们参与的热情。

2、结合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,组织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。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各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集中展示的平台,尤其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,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,不但祭祀和庆典仪式十分丰富,社交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样,团聚、守岁、贴春联、剪窗花、挂年画、逛庙会、观花灯、闹元宵等等。政府要引导镇村组建各具特色的乡村文艺表演队,开展不同类型的庆典活动,村与村之间互通有无,互相融合,互相合作,形成品牌,形成效应,营造浓烈的节日氛围,传承传统的节日文化。

3、支持保护民间文艺团体,发挥基层文化站所的作用。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主体和生力军还是农民。一般农村每个地方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,也都有自己的民间艺人,他们创造的文化形式与百姓日常生活最贴近,也最受百姓喜闻乐见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,新兴媒体的冲击,有所式微。为保证传统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,要定期对这些“草根”文化队伍进行培养,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比赛,巩固提高他们的水平,在经费、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。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,把基层文化站所作为宣传和传承节日文化的主战场,不能仅仅是老年人打牌看电视而已。

4、扩大农村文化受益面,适应不同年龄层次需要。当前,农村文化活动重老轻少的现象非常突出,戏曲、秧歌、舞蹈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红红火火、热热闹闹,而年轻人喜爱的活动几乎没有。尤其缺少“乡愁的基因、乡情的纽带、乡贤的楷模”,没有文化心理上的感召力和亲和力,因而大多数年轻人对此采取了一种与己无关的漠然态度,失去了兴趣,自身缺乏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。长久下去,必然会导致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断根脱节。

5、创新基层文化管理制度,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。农村现有的文化工作人员一般年龄偏大,加之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,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,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。一方面要完善基层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,大力培养文化骨干,建立一支扎根基层、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队伍,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创新建立相应制度,吸引政治素质好、年纪轻、有特长的社会人才参与到民间文化发展的队伍中来,特别是在校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进行参与,为传承和发扬民间节日传统文化输入时代的新鲜气息。

总之,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活动,不仅要倡导文明、和谐、喜庆、节俭的过节理念,更要发现乡村的生产价值、生活价值、生态价值,让古老农耕文明蕴涵着的尊重自然、敬畏自然、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得到有效彰显,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,切实发挥在稳定社会、凝聚人心、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。

 

蔡莹翠 卞德高